台灣移民攻略

香港人到台灣工作須知: 香港VS台灣個人所得稅稅率

近年有不少人自願減少人工,寧願到台灣工作,因為當地物價相對地便宜,吃個牛肉面都是$30港元。但由於各種原因,香港可以享受到低得多的稅率,若果你過到台灣工資比本地人高,需要付的稅將會是你在香港的一倍或以上。

多年來,企業界證明,台灣高昂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不利於國內外優秀技術人才的招聘和留任。這些人通常選擇在香港和新加坡等低稅率地區生活和工作,結果,台灣被剝奪了可能有助於促進其經濟發展的人才。

作為回應,政府已設法減少稅率差異。最近《所得稅法》的修正案清除了立法院,將最高應稅淨收入超過每年453萬新台幣(151,822美元)的最高個人稅率從45%降低到40%。

台灣稅率 – 基本階級

但是40%的數字仍然遠遠高於鄰國新加坡的最高所得稅率22%和香港的17%。問題是,這兩個領域如何在如此低的利率下獲得足夠的收入?是什麼使台灣無法複製別人的榜樣呢?

其中一個因素似乎是台灣的薪資水平停滯不前,與新加坡和香港強勁的薪資增長相比,過去15年中台灣薪資水平僅微幅增長。結果,這些司法管轄區可以從稅收中獲取更多的錢,從而有能力維持低稅制,而台灣的稅收收入卻相對較少。

同時,台灣人口將近2400萬,其政府支出要比其較小的鄰國陡峭得多。根據財政部(MOF)的數據,台灣2017年的稅收收入為2.25萬億新台幣(757.5億美元),而2016-2017財政年度和美國的香港稅收收入為370億美元(人口740萬)新加坡吸收了352億美元(人口560萬)。顯然,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稅收收入要高得多。

財政部表示,2017年台灣中央政府的整體支出為新台幣1.92萬億元,其中79.3%來自稅收。與2007年的73.9%相比,增長了近6個百分點。(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台灣國有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

去年,台灣稅收的45.3%來自所得稅(公司稅和個人稅)。個人所得稅收入約佔稅收收入總額的22%,約佔政府所有支出的17%。營業稅佔稅收的11.5%,商品稅佔8.4%,關稅佔6%。(收入的非稅來源包括國有企業的利潤,罰款和公共財產收入。)

台灣的稅收結構實際上與新加坡的相似。根據新加坡政府的數據,2016年公司所得稅佔政府營業收入的19.6%,個人所得稅為15.3%,這一數字接近台灣的17%。

但是,對個人收入徵稅並不是香港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香港政府在2016-2017財年的統計數據,“利潤稅”(對來自任何貿易,專業或商業的利潤徵收的稅)為24.3%,是對政府財政的最大貢獻。

在預算方面,根據預算,會計和統計總局(DGAS)的數據,2017年的支出方面,社會福利佔政府總支出的23.9%,其次是教育,科學和文化的20.8%,以及15.5%為防禦。經濟事務佔了另外13.4%。多年來,國防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例相對保持平穩,但社會福利卻從2007年佔政府支出的19.6%增長。

相比之下,新加坡在2016年的社會發展支出預算中佔47.6%,其次是安全和對外關係支出的27.3%(包括國防支出的13.8%)和經濟發展支出的21.7%。

中華經濟研究所(CIER)副研究員黃世昌表示,2017年香港支出最高的類別是基礎設施佔18.5%,其次是教育,佔18.2%,社會福利是14.6%和醫療保健14.5%。儘管新加坡和台灣都需要將預算用於國防,但香港並沒有維持自己的軍事力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2018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估計,香港今年的GDP增長將達到3.6%,而新加坡則有望達到2.9%。DGBAS的最新預測顯示,今年的GDP增長為2.6%。但是,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增長帶來的好處並沒有影響到普通工資水平。

從本質上講,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均GDP明顯高於台灣。IMF 4月份的報告顯示,香港的人均GDP為48,830美元,新加坡為61,770美元,而台灣僅為25,980美元。

香港是一塊“土地較小,人少的地方,但它們產生的產出更多”。他補充說,香港和新加坡的某些工業部門,特別是金融服務和房地產,比台灣要先進得多,這不僅振興了這些經濟體,而且還吸引了外國專業人士。

因此,他們可以以較低的所得稅率進行管理。他補充說,在一個良性循環中,較低的所得稅稅率將吸引更多的投資。

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都面臨著快速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在未來幾年中,老年人護理支出可能會激增。但范指出,在台灣,政府承擔著社會保障計劃更大的負擔。

台灣政府向大多數勞工保險和健康保險帳戶(即使是高收入者)也提供10%的捐款,而在新加坡,只有雇主和僱員向中央公積金捐款。這是一項強制性儲蓄計劃,適用於在職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用於退休,醫療,和住房。

台灣蓬勃發展的地下經濟意味著其收稅可能不如新加坡和香港那麼高效。一些台灣零售商店,例如夜市和飯店,是按書經營的,甚至可能不向顧客提供收據。

雖然中國的城市地區正朝著無現金社會邁進,大部分付款都是通過智能手機完成的,但台灣仍然非常依賴現金進行交易,因此很難發現地下經濟活動。(香港和新加坡在電子支付方面也落後於中國。)

要考慮的另一點是名義稅率與有效稅率之間的差異。台灣高薪人士的有效稅率大約為30-33%,而香港則約為15%。

台灣的高收入者能夠通過戰略性逐項扣除(例如醫療費用和慈善捐款)找到減輕稅收負擔的方法,但即使如此,他們最終還是要繳納相對較高的稅款。

總的來說,如果您是一個淨資產較高且捐贈費用較高的人,則可以節省稅款並同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即使算上這些捐款,您仍然要支付比香港和新加坡更多的稅款。

香港人到台灣工作稅收高

對於外國專業人士而言,國際公司通常會為駐外員工提供稅收均等化待遇。通常,高管會獲得他們本國在徵稅後應得的淨薪金,而公司將承擔額外的稅收負擔。

結果,享受稅收均等待遇的外國專業人士可能不會擔心台灣的個人所得稅高,但如果有其他選擇,他們的公司可能不願將他們送到台灣。一旦成為公司的成本,這仍然是台灣吸引外國人才的負擔。

即使有來自鄰國低稅制的競爭壓力,台灣也幾乎不可能徹底改變其現行稅收制度,因為政府行政部門非常需要稅收。簡單來說,台灣沒有太多選擇。

台灣政府每當減稅時,都會想出辦法通過創造其他收入來彌補減稅。例如,當一月對《所得稅法》的修正將最高個人所得稅稅率降低至40%時,儘管一些企業領導人對此表示不滿,但企業所得稅卻從17%提高到20%。

中華民國總商會負責人賴成義在當地媒體上說,這種增長將給企業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因為許多行業的毛利率不到3% 。稅制改革還要求將應稅收入低於新台幣50萬元的中小企業的稅率在未來三年內逐步提高到20%。

此外,一月份的修正案增加了各種允許的扣除額。例如,單個納稅人的標準扣除額從90,000新台幣提高到120,000新台幣,學齡前兒童的特殊扣除額從25,000新台幣提高到12萬新台幣。總體而言,這項改革不僅旨在使台灣對外國人才更具吸引力,而且還被視為在年底年底舉行市政選舉之前的一次投票取悅。

鑑於徹底改革稅收制度的難度很大,政府最近將重點放在了專門針對外國專業人員的措施上。根據今年年初通過的《外國專業人士的招聘和就業法》,年薪超過新台幣300萬元(略高於100,000美元)且符合其他條件的新到任外國專業人士僅需繳稅在台灣的前三年,薪水超過新台幣三百萬元的一半。

對於所有關注稅率的問題,專家強調指出,許多其他因素也決定著任何目的地對外派人員的吸引力。其中一個就是外國人高度讚賞台灣合理的生活費用和出色的醫療保健,以及其安全,友好的環境和民主制度。由於生活成本較低 (詳請可以參考這篇台灣VS英國生活成本比較),在台灣居住及工作時,即使台灣提高了稅率,也可以比其他國家節省更多的錢。